导读:“三部六病”学术创始人刘绍武先生治疗内科杂病以善用小柴胡汤而驰名。刘老认为,此方为协调整体的要方,除大寒、大热、大虚、大实以外的一切功能失调、阴阳失衡的病证,皆可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调治。小柴胡汤中柴胡配半夏升降互施,黄芩配生姜寒热并用,又有参、草、大枣扶正固本,以紫苏子代半夏,则降而不燥,以川椒代生姜,则热不伤津,用方遣药之性,完全顺应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之运动规律,通过扶正祛邪、调和阴阳,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。他常说“任何一个局部病证,无不是由于整个机体功能障碍所引起。临床上无论治疗哪一种局部病证,必须首先考虑到整体的问题,如果没有整体的协调,就不可能有局部症状的改善。”就此观点,他创立了诸如调神汤、调心汤、调胃汤、调肝汤等许多临床验方。

本文即是笔者在刘老的启发下,运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头痛证的点滴体会。此为“诸阳之会”“精明之府”,又为髓海之所在,五脏精华之血、六腑清阳之气,皆上注于头。凡外感六淫之邪,侵袭巅顶,阻遏清阳,或内伤诸疾,导致气血逆乱,脑失所养,均可发生头痛。前者多为风邪抉热、挟寒或挟湿所犯,后者多因肝郁、痰阻、血瘀、或脾肾亏损等所致。属于风热者,合桑菊饮;属于风寒者,合葛根汤;属于风湿者,合羌活胜湿汤;属于肝亢者,合龙胆泻肝汤;属于痰浊者,合半夏泻心汤;属于瘀血者,合桃核承气汤;属于肾亏者,合六味地黄汤;属于血气虚者,合八珍汤。但是,临证所见,每每内外相因,寒热错杂,虚实互现。因此,处方用药,亦必须灵活加减,兹举数例以为佐证。

(1)田某,男,24岁,年2月2日初诊。

感冒二三日,头闷痛而眩,寒热往来,嘿嘿不欲食,干呕,口渴欲饮,小便短赤,苔黄薄腻,脉浮数。

处方:柴胡15克,黄芩15克,紫苏子30克,川椒10克,党参10克,桑叶10克,菊花10克,连翘15克,薄荷9克,芦根9克,竹叶9克,藿香6克,钩藤10克,知母12克,甘草6克,大枣5枚。

按语:本证表现为往来寒热、嘿嘿不欲食、干呕,“柴胡证”显而易见,但溲赤、苔黄等,为热象较重之征,断为风热头痛,故合桑菊饮加减,2剂而愈。

(2)高某,女,70岁,年2月6日初诊。

右侧头痛半月,伴二目红赤,视物模糊,眩晕不支,发热恶风,心烦不寐,胁痛,口苦,纳少,便秘,尿黄,舌红苔黄厚,脉弦数。

处方:柴胡15克,黄芩15克,紫苏子30克,党参10克,川椒10克,甘草10克,木通6克,车前子15克,龙胆草15克,栀子10克,当归12克,赤芍10克,红花10克,菊花15克,瓜蒌15克,薏苡仁20克,大枣10枚。

2月8日复诊,痛止热降,目微赤,视力增加,原方续服2剂,诸症若失。

按语:证因肝郁化火、上冲头目所致,治宜疏肝解郁、清热降火为法,如是则头痛愈,目赤散。

(3)王某,男,60岁,年2月4日初诊。

素有哮喘病史,现头痛、眩晕累月,自诉上睑灼热,脘痞欲呕,气短偶咳,咯痰白黏而发凉,口唇发绀,舌质紫红,苔中心黄,脉寸关洪大,双尺独沉。先服香砂六君子汤加桑叶、菊花、桃仁等,头痛依然,咳喘反增,更厌食不纳,后易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,6剂而平。

处方:柴胡15克,黄芩15克,紫苏子30克,党参10克,川椒10克,姜夏10克,干姜9克,甘草10克,川连6克,藿香6克,桔梗6克,杏仁9克,白前9克,枳壳9克,大枣5枚。

按语:本例既见痰白而凉的寒象,又见舌红、睑灼的热象,既见病久、尺沉之虚象,又现脘痞、脉洪之实象。故单纯调理中焦、健脾化痰的香砂六君则力不胜任,非柴胡、泻心之寒热并用,虚实同治而不济。

(4)徐某,女,35岁,年6月30日初诊。

患头痛证近10年,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,经多方治疗无效。现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较剧,伴头晕,腹满欲吐,大便秘结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
处方:柴胡15克,黄芩15克,紫苏子30克,党参10克,川椒10克,甘草10克,生地黄24克,山药12克,山茱萸6克,茯苓15克,牡丹皮9克,川牛膝9克,白芍18克,川芎6克,大枣10枚。配合针刺上脘、中脘、丰隆、太冲(泻),印堂、太阳、丝竹空透攒竹(平补平泻),足三里(补)。

二日后复诊,头痛减轻,余症消失,继服原方3剂,未再针刺,顽疾已去,为巩固疗效,嘱继服3剂,随访至今未作。

顽固性头痛,医者多从沉寒、痰湿、瘀血论治,每用重剂攻伐之品以祛邪止痛。殊不知,其证病程较久,正气必亏,又因其屡服寒、热、补、泻等多家之药,证情变化必然虚实寒热错杂,故以“调理”为捷径,若能配合针刺调治,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

作者:王志润编辑:黄小蕊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tkmmb.com/mbyxg/12422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