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院长顾建文教授

顾建文,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导师、神经外科学教授;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、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;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;医院院长(医院副院长、医院副院长);全军首批科技领军人才;中华医学会理事,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;曾任日本久留米大学客座教授。第一获奖人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并获国家科技部重大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余万元,发表SCI文章60余篇,中文文章余篇,并先后在多国参观学习。擅长显微神经外科、功能神经外科、顽固性癫痫治疗、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以及脑、脊髓肿瘤诊治等,治疗水平居于国内一流水平。

病史简介

患者:男,12岁,江西吉水人,因“头痛伴恶心呕吐渐加重3月余,反应迟缓3周”于年11月07日入院。

患儿于今年8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呕吐,非喷射状,呕吐物为胃内容物,伴头部胀痛不适,休息稍缓解,无晕厥、抽搐等其他伴发症状。就诊于当地诊所,考虑胃肠炎可能,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。10月中旬无明显诱因患儿再次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,表现同前。家属未予重视,未行特殊处置。后逐渐发现患儿反应较以往明显迟钝,言语减少,呕吐症状发作频率增加,遂于年11月5日医院,行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脑室占位病变,脑室系统扩张,为手术处理来我院治疗。患儿足月顺产,既往史、个人史、家族史无特殊。

入院查体:轻度嗜睡,言语减少,视力减退,视乳头水肿,同向偏盲、偏身感觉障碍。入院后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见右侧脑室内巨大占位病变,大小约40mm×50mm×35mm(图1)。

图1.患者年11月7日头颅MRI,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占位病变,突入右侧脑室,幕上脑室扩大。

诊疗经过

完善术前检查后,于年11月10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额中回入路脑室内占位切除术。(图2)

图2.患儿术中情况。

术后12小时拔除气管插管,患儿恢复良好,四肢活动好,言语清晰,应答准确。(图3)病理诊断低度恶性畸胎瘤。

图3.患儿术后12小时恢复情况。

手术体会

由于瘤体位置较深,肿瘤巨大,且多邻近丘脑、脑干等重要结构,在手术前特别注意术前充分准备。患儿长期呕吐、进食不良,多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,术前应积极纠正。手术原则是设计一个不损伤重要皮质的入路,可利用过度通气,利尿剂或引流脑脊液等方式扩大视野。侧脑室肿瘤血供来源多为脉络膜前或后动脉分支,由于肿瘤质地坚硬,部分分块切除并整体全切以减少出血,顺利找到供血动脉,应用显微镜提高视力及照明控制出血。术中应用皮质醇减轻脑水肿、减少症状及改善病人状态。

原则上不骚扰任何与运动相关的脑室壁结构,避免运动及语言功能损害。术前在选择入路时,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,包括CT、MRI、血管造影,分析肿瘤准确位置、大小及血供情况,选用右侧非优势半球。应用自然重力帮助显露,释放脑脊液留出空间。头部抬高20~30°利于静脉引流与止血。术后脑室引流管放置在深部。皮层切口一定要绕开重要功能区,剥离一定要在肿瘤与室管膜界面进行,在显微镜下肿瘤与室管膜、脉络丛及周围白质界面极易辨别,严密止血,防止剥离面及室管膜的渗血。术中采用棉片保护住室间孔,防止血液扩散入其他脑室,肿瘤切除后打通透明隔。术后用盐水灌洗脑室防止堵塞。

背景知识

颅内畸胎瘤intracranialteratoma是颅内生殖细胞瘤中的一种亚型,是由一个以上胚叶多种组织构成的一种先天性肿瘤,比较少见。Tada()报告日本全年龄组例脑肿瘤中颅内生殖细胞瘤例,其中畸胎瘤占13.4%。

颅内畸胎瘤由2种或3种胚层分化构成,按现代的分类,WHO(,0)将其分为3个亚型:①成熟性;②未成熟性;③恶性畸胎瘤。除恶性畸胎瘤外,多数生长缓慢,其病程与发生部位有关,位于松果体区或第三、四脑室者,易致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引起脑积水而发病,病程较短,多在半年左右。其他部位者,病程较长,常见发病部位颅内中线部位常见症状头痛、恶心、呕吐,乳头水肿等。

病因

一般认为,颅内畸胎瘤作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一种亚型,其起源倾向于胚芽移行异常学说:即在胚胎发育至3厘米时,原始生殖细胞出现,之后从卵黄囊经原始系膜向生殖泌尿迁移,沿途残留的细胞巢成为生殖细胞肿瘤的来源。这些巢状的原始生殖细胞是一种原始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,其向上皮分化时形成胚胎性癌;如向卵黄囊分化则变成卵黄囊瘤或内胚窦瘤;若向绒毛膜细胞方向分化则转变成绒毛膜上皮癌(绒癌);向3个胚层分化则变构成畸胎瘤;而原始的未分化生殖细胞增殖则生发成生殖细胞瘤。但有人认为生殖细胞肿瘤不是来源于单一的原始生殖细胞,而是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。若由处于较早发育阶段的细胞构成,则恶性度较高,若由处于较晚发育阶段的细胞构成,则恶性度较低。

临床表现

由于颅内畸胎瘤通常位于中线部位,所以常无明显脑定位体征。多数病人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,表现为头痛、恶心、呕吐,眼科检查可见双侧视乳头水肿。位于松果体区的畸胎瘤可出现双眼上视不能、共济失调、性早熟、颅神经麻痹等;鞍区者可出现尿崩症、嗜睡、视力视野障碍以及水、脂肪代谢障碍等;颅后窝者可出现小脑功能损害及颈部僵硬等,脑室内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;桥小脑角者可出现头痛呕吐、复视、共济失调、耳聋、眼颤、颅神经损伤及颅内高压等。

检查

颅内畸胎瘤主要发生在鞍上区和松果体区等中线区域,其影像学特征有其显著特点。据此,可以作出初步诊断。

1.腰穿

绝大多数病人腰穿测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增高,脑脊液蛋白含量一般不高,少数有轻中度增高。

2.颅脑X线平片

对诊断有帮助,多数显示有颅内压增高征象,如发现有牙齿、小骨块、钙化影像,更有助于定性诊断。

3.CT扫描

CT平扫可见肿物形态不规则,结节状及明显分叶状和密度不均的占位性病变,通常有实性成分(高密度)、囊行(低密度)及钙化和骨化等,多囊者较为常见。全部患者皆可见到脂肪成分,瘤内出血少见。有少数病例可见脑室内油脂状液体随体位变化而游动(为畸胎瘤破溃入脑室所致),畸胎瘤与恶性畸胎瘤在平扫CT很难区别。但后者囊变成分、钙化和脂肪相对较少,实质部分较多,而瘤周水肿则常可出现。畸胎瘤良性者常已生长多年,肿物发现时通常较大,在松果体区者几乎皆有不同程度的幕上脑室扩大,注药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,密度极不均匀,囊壁强化可呈多个环状影。

4.MRI检查

畸胎瘤由多种成分组成,故T1及T2像出现的信号也极为混杂,但边界较清楚,呈结节状或分叶状。良性畸胎瘤边界无水肿(T2像显示清楚的高信号),如有周边水肿,提示肿瘤为恶变成分或恶性畸胎瘤,肿瘤在注药后瘤壁和实质部分明显强化。

5.肿瘤标记物

CEA可轻度或中度升高。未成熟畸胎瘤和含有该成分的混合型GCT患者AFP明显升高。

鉴别诊断

1.颅咽管瘤

发生于儿童,可位于鞍内、鞍上及鞍旁,多数可突入第三脑室而梗阻室间孔。CT为囊性、实性和二者混杂,常有大囊,形态不规则。有的垂直向上生长,可超过室间孔;有时横向生长,向前达额底,向外后可达脑桥小脑角,内侧可深入颞叶,向后可充满脚间池,使脑干向后移位。CT以钙化为特点(钙化率大于90%),为周边蛋壳样,也可为斑块状散在钙化。MRI在T1像显示为高低不同信号,尽管囊性成分和实性成分在T2像皆为高信号,但囊性变的胆固醇成分比实性成分信号还高。颅咽管瘤为先天性,多有儿童垂体功能低下、发育矮小和性征不发育,症状中不像鞍上畸胎瘤以尿崩为首发症状。颅咽管瘤首发症状为视力视野改变和颅压增高症,尿崩症发生率低(30%左右)且常在肿瘤的晚期才发生。

2.垂体腺瘤

儿童少见,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%~3%,多为较大腺瘤。在冠状扫描可呈葫芦状,蝶鞍明显扩大,可有瘤内出血,可在CT及MRT上显示密度和信号不均匀,有内分泌功能低下,常可见有向心性肥胖。

3.皮样囊肿和上皮样囊肿

鞍上皮样囊肿或上皮样囊肿CT为低密度(CT值为-20~40Hu),T1为高信号,T2为低信号到不均匀高信号,有时脑室内可漂有油脂状物。

4.下丘脑和视交叉胶质瘤

亦是鞍区较为常见的肿瘤,多数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。下丘脑星形细胞瘤多为实性,CT为等或稍低密度。MRI在T1像为等或稍低信号,T2像为高信号,质地均匀或不均匀,注药后可轻度强化到明显强化。影像学如不易鉴别时则主要凭临床症状,即生殖细胞瘤在鞍上多以尿崩症起病,星形细胞罕见尿崩症。

(本文由医院张俊海医师编辑报道,顾建文教授主刀、审校)

《神外资讯》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如希望转载,请联系“神外助手”。请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
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好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tkmmb.com/mbyhl/9988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