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白癜风专科医院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bdfby/yqyy/

江女士今天特别兴奋,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,终于可以下地走路了。今年2月底开始,突然出现剧烈头痛,以后枕部为主,站立是头痛明显,仰卧位可以稍缓解,伴有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医院就诊,改善不明显,来我院就诊,收住脑血管介入科。头部CT显示:小脑幕可疑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,其余颅脑平扫未见明显异常。脑血管CTA未见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征象。

入院后行腰椎穿刺,几乎没有脑脊液流出,提示低颅压。予止痛、加强补液等治疗后,症状有所缓解。遂行头颅和颈椎增强MR,MR室的同事也对此病例花了相当大的精力,脊髓水成像序列要求高,耗时长,终于找到疾病的元凶:1、见脑内广泛硬膜增厚,强化,上矢状窦、直窦等静脉窦增宽,符合低颅压改变;2、颈7/胸1,胸1/2双侧神经根袖见局部囊性扩张灶,但窦道显示不明显,胸2/3双侧神经根区隐约见小线样横行高信号,多考虑脑脊液漏,重点可疑区域为颈7-胸3双侧神经根袖区域。

虽然找到元凶,但患者的治疗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,大多数低压性头痛患者可以通过止痛和补液等保守治疗方法治愈,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仍然还有部分症状。脑血管介入科韩志安主任对每一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视,他迅速组织了神经内科、MR室和疼痛医学科会诊,最后决定在疼痛医学科治疗。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发病率低,特别是高位的脑脊液漏更是少见,在国内尚没有太多治疗经验。张志刚主任组织科室医生讨论,精心准备治疗方案,并邀请远在大洋彼岸的我院客座教授、美国疼痛学专家林永健教授远程会诊。决定在DSA下行自体血硬膜外填充。术后24小时,患者起床行走,观察两天,未出现术前头痛等症状,予出院。

低颅压综合征(IntracranialHypotensionSyndrome,ISH)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综合征,一般脑脊液压力<60mmH20,在部分病例中也有测不到压力甚至未见脑脊液流出的情况。其有多种临床表现,包括直立性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颈项痛、视力模糊、耳鸣、眩晕、眼球震颤、耳胀、畏光等。大部分病因不明,常发生于过劳、精神紧张、外伤、腰穿后。头颅磁共振成像一直被认为是低颅压综合征的重要检査诊断手段,弥漫的脑膜强化是其最大特点。

依据低颅压综合征的性质及临床表现,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。原发者病因不明又称自发性,较为少见。继发性是继发于各种原因包括医源性操作(如腰穿、椎管内麻醉、颅脑手术)、外伤、全身性疾病(如脱水、尿毒症、糖尿病昏迷、脑膜炎、全身性感染)引起的脑脊液漏出和低颅压表现。

自发性脑脊液漏的原因目前尚未阐明,可能与结缔组织病相关,超过20%的患者可见轻度骨骼异常。此外,硬脑膜/硬脊膜结构脆弱的人群,即使轻微外伤(比如颈部的按摩,过度的拉伸等)也可能引起自发性脑脊液漏。

治疗方案:

1、病因明确者应针对病因治疗,如控制感染、纠正脱水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。

2、对症治疗包括卧床休息、补液、穿紧身裤和束腹带,给予适量镇痛剂等。   

3、药物止痛治疗。

4、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或者自体血硬膜外填充。颈段和高位胸段的自体血硬膜外填充有压迫脊髓的风险。
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tkmmb.com/mbyhl/10194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